“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我们迎来了又一年的清明。踏春郊游,扫墓祭祖,自古传承的礼俗活动象征着"吐故纳新",同时也纪念着"死亡",这一个所有人都无法逃避的命题。
谈起这个话题,最无法忽视的,便是"哀伤"。不论是这段时间备受关注的东航MU5735坠机事件,带来难以言喻的心痛;还是至亲离去,感到难以承载的恸切。这样的哀伤情绪让人沉湎其中,以至于无法好好生活。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处理哀伤呢?

美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丝在她1969年出版的《论死亡与临终》一书中提出了“哀伤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否认”,这个阶段常见的反应是孤立、震惊、呼吸急促、喉咙紧绷、常吸气、四肢无力、以及失去胃口。悲伤的人容易逃避现实,他们不断告诉自己:“我无法面对这种事,如果我装作不知道那么这件事对我就不会有影响。”
随即而来的阶段是“愤怒”,这一阶段的情绪反应是气愤和恼怒,并且人们会寻找替罪羊。处于悲伤的人会质询自己为何会遇到这种事,他们认为这是不公平和不对的,并认为自己有权感到愤怒。
下一个阶段是“沮丧”,经历否认和愤怒这两阶段后,人们已经用尽了力气,转而哭泣、情绪低落,甚至无法起床面对每一天,同时变得健忘且哀伤。
第四个阶段是“讨价还价”,在这个阶段,人们会自责,对所发生的事怀有罪恶感。他们会对自己说:“如果当时我这么做,或是如果我那么说就好了”,以为只要当时的做法不同,就可以扭转命运。事实上,我们无法同命运讨价还价。
最后一个阶段是“接受”,悲伤的人适应了自己所遭遇的情境,重新调整生活并继续过日子。这时,人们的心情会变得比较好,开始过自己的生活,并创造新的回忆。

我们了解了哀伤的形成、发展与结束的整体过程,因此,在面对悲伤时,便不用过于担心惧怕。接下来,阳光君也将为大家提供一些消解悲伤的方法,不仅仅是面对亲人的离世,所有为死亡感到悲痛的人们,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安慰。
01正视与接纳
我们可以通过谈论逝者、查看逝者生活照、祭扫墓地等活动增加对亲人亡故的现实感。认识、面对、接受亲人已经离世的事实, 放下在现实世界再次相见的幻想,这是消解哀伤的第一步。正视现实之后,我们要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在此阶段可能会出现各种负面情绪,如悲伤、愤怒、无助、恐惧、焦虑、愧疚……这些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我们要认清这些情绪的由来,把对事件的反应正常化,也可以借助一些文学或影视作品(在这里阳光君为大家推荐秋元康的《象背》系列绘本和金·弗伯兹·艾克松的《爷爷变成了幽灵》)来深化对死亡的认知,明白死亡是我们必然要经历的过程,理解死亡会带给我们的正常情绪波动,从而更好地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

02 怀念与告别
一些简单的告别仪式可以增加哀伤的真实性,为自己创造一个表达情绪与哀思的出口。比如,可以闭上双眼、放松身体,进入冥想。回顾与逝者相处的点点滴滴,再次与逝者说“你好”。回想听到噩耗传来的那一刻,感受自身情绪发生的变化,察觉当时内心的感受,然后与他人分享,释放自己的悲伤情绪。接下来,可以回忆与逝者未履行的约定、未来得及说出口的话等,把它们写在告别信上,通过气球、纸船等物品带走我们的寄托,轻轻对逝者说出“再见”。
我们内心的遗憾和思念通过告别仪式得到寄托,有助于我们更加平静地接受哀伤,鼓起走出哀伤的勇气。

03 展望与新生
在接受了亲人离世的事实后,我们要慢慢开始尝试投入常规性活动,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生活不会停下,我们无法长时间地沉溺于哀伤,一日三餐、日常琐事、学习工作任务无不提醒着我们正常生活并没有停摆。哀伤不会忽然消失,但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新的支持系统和社会关系,在哀伤中继续勇敢前行。比如与境遇类似的人接触,认识新朋友从而彼此倾听与互相支持,以新的社会关系来修补和代替已丧失的关系。比如要完成已故亲人的心愿,或不让已故的亲人被人遗忘,以此为信念而建立新的生活支持系统,重拾继续生活的勇气。

伤痛会长久地停留,但生活不会停下。没关系,哀伤可以被接受和消解,我们可以慢慢重拾勇气,在哀伤中继续前行。阳光君也会在这儿一直陪伴着你,我们一起与哀伤握手言和。
内容来源:西大阳光心理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