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试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动,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一个死循环,本质是我想做,但在受了刺激和打击之后,觉得难受、自卑、没法去做。等到下次有事情必须要做时,产生了痛苦的心理,不断地自我否定。
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心理状态相当危险,因为惯性的习惯性无助,一定程度上会让人们的生活失控,变得异常混乱。时间一长,人们就会错误的觉得,自己不需要再努力了,因为无论自己多么努力,最后的结果都是不好的,痛苦的。
心理学家通过分析临床心理学案例发现,很多抑郁症患者都是深受习得性无助所苦,他们反复经历失败,导致萌生各种悲观的念头。很多时候,一点小事就可以触发他们敏感的神经引发极大地挫败感,最终他们失去了奋斗的勇气然后放任自流。

二、形成习得性无助的原因
1、原生家庭因素
现代社会,很多家庭都在走两种极端教育方式,一种是过于严格,一种是过于溺爱,而在这两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都很容易出现习得性无助。
很多孩子在本应自理的年纪却不能自理,很多想法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仍然不够成熟,这样的孩子在离开父母的视线后就会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处理自己的问题,导致产生无助和无奈的感觉。
此外,一些外在的原因也会导致习得性无助,例如长期遭受虐待的妇女和孩子,或者遭受过绑架的人质,都是这种心态的高发人群,并且这种环境中催生的心态是带有心理方面的伤害的。
2、错误的解读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对自己和别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评估和归因。比如,面对失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释方式。有的人就觉得失败是自己的原因、有的人则觉得是别人造成了自己失败、有的人觉得失败是客观事实、有的人则持相反态度。
以抑郁症患者为例,在习得性无助的惯性思维作用下,他们总会将不好的结果归咎在自己身上,有的则归咎在客观原因之上。所以他们通常会有自责和对现实情况的无奈,这就是他们的归因。
3、临摹而来
其实很多人本身并没有这种心态,而是在观察和临摹别人的言行后获得而来的,这个也称之为替代性无助。即一个人,并没有亲身体验到一件事情的困难,而是通过观察其他人身上发生的事件渐渐加工临摹成为自己的习得性无助。
三、如何走出这种困境?
第一、积累小成功,不要试图立刻大获全胜。从小成功开始,重获掌控感。它们如同黑暗里的曙光,为你注入希望。
第二、不要忽视成功和积极因素。在习得性无助中,人会自动关注负面信息,放大失败。也会把成功归为偶然和外因,从而忽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