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安徽省太和县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党支部书记徐淙祥“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为“忠实践行‘多种粮、种好粮’嘱托的优秀代表”。徐淙祥50多年扎根土地,以科技兴农为梦想,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坚守与奉献,为全社会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

1972年,年仅19岁的徐淙祥,在高中毕业面临人生抉择时,毅然放弃了成为民办教师的机会,选择回到皖北农村的家乡。彼时,家乡土地贫瘠,种粮技术落后,乡亲们温饱难以保障。望着乡亲们因饥饿而消瘦的面容,徐淙祥暗下决心:“不能再看着乡亲们吃不饱了,要靠科学种田干出名堂来!”
没有先进的设备,也缺乏专业指导,徐淙祥只能依靠借来的几本破旧农业科技书籍,开启他的科技兴农探索之路。白天,他在齐腰深的麦田间蹲伏前行,仔细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夜晚,挑灯夜战研究书籍,凭借着顽强的毅力,摸索出用草木灰混合秸秆高温堆肥改善土壤肥力的“土办法”,还带领村民种薄荷买化肥,使得粮食产量大幅提高。这一阶段,他用行动展现了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善于学习,敢于尝试新方法,用知识和智慧去改变现状。
1983年,积累了10年良种繁育经验的徐淙祥,通过考试成为乡农技员,后又担任乡镇农技站站长,开始承担各级科研单位的试验项目。为了试验田高产,他每天天不亮就往田里跑,夏天近40℃的高温下,就着白开水啃馍馍当午饭。2003年,农业部高蛋白大豆丰产栽培试验进入关键期,五十年不遇的暴雨突袭太和县,洪水漫到大腿根,他深知这关系到黄淮地区高产大豆推广,带着全家老小在田埂搭棚,用脸盆舀、水泵抽,三天三夜没合眼。同年秋天,在河南引进新品麦种时,接到父亲病危消息,父亲临终前嘱咐他先把种子拉回,这让徐淙祥将遗憾化作更坚定的信念,一心扑在种粮事业上。这种面对困难毫不退缩、为了事业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正是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应当学习的,无论遇到多大阻碍,都要坚守目标,勇于担当。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徐淙祥明白“独木不成林”。多年来,他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引进新技术、新装备,从植保机、智能灌溉站到无人机飞防、北斗导航,只要有新技术,就积极尝试并推广给大家。2014年,已经声名远扬的他开办培训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传递农业技术。寒冬腊月,他半跪在土地上指导农户量麦行距;暴雨未停,就带着农户下田查看积水。他还牵头成立种粮大户协会,截至2025年,协会发展会员近千名,带动全县约25万亩小麦、15万亩大豆、10万亩夏玉米实现优质高产和节本增收,比一般大田增收10%以上。徐淙祥无私分享技术,带领大家共同致富,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理念,教导我们要懂得分享,以集体利益为重,携手共进,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如今,72岁的徐淙祥依然活跃在田间地头,他的孙子徐旭东也受其影响,返乡加入合作社,探索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在徐淙祥身上,我们看到了对农业的热爱与执着,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担当,以及对科技兴农梦想的不懈追求。他的事迹是生动的教材,激励着广大青年学子和劳动者,要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在各自岗位上吃苦耐劳、勇于创新、团结协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徐淙祥用50余年的时光,从一个人的试验田,到带动千户增收、万亩增产,不仅书写了自己的耕耘答卷,更成为数亿中国农民奋斗的缩影。徐淙祥一生致力于研究如何增加粮食产量。他是爱模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时代农民典范,是农村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的优秀代表。在他身上,你能看到扎根土地、情系三农的赤子之心。他善于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为国家粮食安全中央宣传部授予安徽省太和县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党支部书记作出积极贡献。他热爱农业,钟情土地,成立劳模创新徐淙祥同志“时代楷模”称号工作室,激励引导年轻一代积极投身“三农”,为当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动力。他的精神如同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引领我们在新时代不断拼搏奋进。
文字:龙慧敏
一审一校:杨淦
二审二校:张筱青
三审三校:钟顺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