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健康教育 -> 心理百科 -> 正文

取悦行为

发布日期:2022-09-11  来源:   点击量:

  生活中,许多朋友可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困扰,害怕拒绝别人、害怕发生冲突、害怕被人讨厌。不断在心里反刍,一遍又一遍地审视自己、批判自己,让自己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很多人可能会把这些行为模式,归入所谓的「讨好型人格」,实际上,专业的心理学上,并没有所谓的「讨好型人格」这种说法,这也并不是一种人格特质。广为人知的「讨好型人格」的说法,其实是不对的。 我们不妨把这些行为统称为「取悦行为」。实际上,取悦行为是非常正常的,大多数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只是程度轻重不同罢了。而让我们感到困扰的所谓「讨好型人格」,其实就是程度较为严重的取悦行为倾向。

那为什么我们会有取悦行为呢?

我们的大脑在进化过程中,会逐渐向着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联系的方向发展,这就是「社会大脑」模型。基于社会大脑模型,我们的大脑会有一个特性:它会奖励那些能使我们更好融入社会的行为,惩罚那些不利于融入社会的行为。

如何调节自己的取悦行为,让自己摆脱心理负担和精神内耗呢?

1.积累自信。一个基本的原则,是从小事开始,让自己自主去作出决定、作出选择,通过这些微小的正反馈,建立起良性循环,慢慢强化自己的价值认同。在生活中,也可以从小事开始,试着对一些不那么重要的人说「不」,来打破自己的负面循环。比如推广、营销,你不需要的服务,或是一些不太熟的人的邀请和请求。

2.建立边界。 一旦明确了这些标准,那么,当别人向你求助、提出请求时,你的认知成本就会低很多 —— 你只需要把它纳入这个标准里面去检验一下,就可以了。另一方面,建立边界,也能够让你自己更好地掌控自己的节奏。

3.考虑关系。如果你发现,自己在跟某些人的相处过程中,你总是那个被迫满足对方的需求、被迫付出精力和时间、被对方牵着鼻子走的人 —— 那么,是时候考虑重新审视一下这段关系了。






 



 



 


 

上一条:过度控制

下一条:间歇性冷漠